今天又入場看了一次《路邊野餐》。
今日再看,看到更多的是影片的缺失、執行及意念上的不足和暇疵。兩年前風聞這部「奇片」,到一年前的電影節看了,初看深得我心。不過慢慢的消化,一年多前的我會覺得這部片勁,恐怕還是有一點「看不懂就是勁」的迷思吧?又或者是跟著某些同樣吹奏影片的文字起舞?
影片尾段的長鏡頭被論述成一個創舉,其發想未必是不好的,但再看一次就看見其執行實在不盡完善。(當然,看這個長鏡頭另一「樂趣」,在於「半分鐘出戲一次」和不知會不會「衰收尾」的懸念之中的緊張感)某些畫面很好,可是人物設定、關係、動機等等,全部都支離破碎,就是說是為了四十分鐘長鏡頭中的時空交錯,前面的細碎(和不少的多餘?)都令原本要有的力量也都碎片化了。
而《路》是「影迷致敬習作」的說法,我在今次觀影後更加確信。塔可夫斯基/侯孝賢/蔡明亮/阿彼察邦⋯⋯不一而足。不過就如一篇豆瓣短評所講,「儘管這位學生技術上很粗糙,表達上略顯雜亂。蹣跚學步,但沒關係,至少是起步了」。不過還是得說,單就藝術選擇而言,今次觀影還是比之前的觀看,看到更多的問題;藝術選擇沒有對錯,但有優劣。聽說畢氏的第二部長片近日也拍竣了,不知第一部影片引來的旋風,會是推動第二部片的動力、還是「捧殺」之始?
近日史高西斯講《媽媽!》在「爛蕃茄」網站受負評,談到速食評論令觀眾根據分數選片、失去冒險精神。不曉得《媽媽!》影片如何,不過增長自己的觀影經驗、建立自己的口味及眼界,再慢慢在芸芸雜音中談戲,也是種修行。
#無重點
#兩句影話
#路邊野餐